北京时间: 2024-04-24 04 AM 当地时间: 2024-04-24 01 AM
南亚地区国家2011经济前景展望
信息来源:网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09-05      发布者:管理员
分享到: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QQ好友

  南亚地区人口超过全球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在发展中地区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印度强劲增长的带动下,该地区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1年初,世界银行(简称世行)发布了全球经济前景展望报告,其中的南亚部分对该地区经济形势进行了回顾和预测。

  

一、回顾

  世行认为,南亚地区各国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总体较小,2010年该地区经济复苏明显快于全球平均水平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南亚地区国家经济形势特点可概括为:高增长、高赤字、高通胀、低投资。

  (一)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显现,GDP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世行数据显示,2010年[1]南亚地区GDP增长8.3%。主要原因是,占地区GDP总量比重达80%的印度实现了9.2%的高增长;除去印度,其他各国GDP总量增长率将下降为5.3%,但仍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增速。

  该地区GDP的高增速,一是得益于各国国内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使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逐渐恢复,国内公共和私营领域需求上升;二是得益于同期国际经济逐步复苏,外部需求大幅增长,私营部门资金回流。

  从国别看,阿富汗受益于国内农作物的良好收成和高额国际援助的到位,印度得益于良好的气候条件,斯里兰卡受惠于和平带来的红利,马尔代夫得益于国际旅游业的逐步复苏,不丹源自国内水电领域的大规模投入。巴基斯坦由于经济改革政策推行不力、安全形势恶化、能源供应紧张以及遭受特大洪灾等不利因素影响,2010年经济仅增长2.8%,明显低于地区平均水平;尼泊尔和孟加拉经济增长则分别受到政局动荡和能源供应危机的不利影响。

  (二)经济结构长期失衡,财政赤字连年高企。2010年,南亚地区总体财政赤字水平达到8.2%,位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前列。分国别看,各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差别较大:孟加拉保持在2.5%的可控水平,而马尔代夫高达22.4%,印度9.6%、斯里兰卡8%、巴基斯坦6.3%和不丹6.1%也都处于较高水平。

  高财政赤字反映了该地区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财政收入水平偏低,各项支出不断增加。世行数据显示,2009-10财年,南亚地区税收占GDP比重平均仅为14.3%,甚至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16.5%和拉美16.4%的平均水平。从国别看,印度稍好为16.5%,其他国家则大都低于12%的超低水平。尼泊尔11.8%,巴基斯坦10.4%,阿富汗只有7.2%。

  支出方面,南亚各国普遍债务压力沉重,每年要偿还高额的本息;印度在反经济周期政策方面支出大幅增加;巴基斯坦能源补贴高涨、反恐支出大幅增加及巨额救灾支出(2010年遭受特大洪灾);马尔代夫和尼泊尔的政治动荡、预算执行不力等因素则是导致支出大幅增加的主要因素。

  (三)面临内外双重压力,通货膨胀居高不下。2010年下半年以来,南亚地区通货膨胀飙升,目前超过两位数的整体通胀水平为全球最高。根据世行统计,巴基斯坦通胀率在本地区最高,约为15-16%的水平,紧随其后的印度为11-12%、孟加拉8%左右,斯里兰卡6.6%。

  各国通胀高企的共同原因在于:国际方面,近期原油、棉花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引发输入型通胀;国内方面,公共服务价格上涨、经济刺激政策导致流动性增加、近年通胀预期逐年升高。分国别看,印度食品类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供给不足,而非食品原材料价格上升则是由于需求拉动。孟加拉、不丹和尼泊尔等国由于进口严重依赖印度,印度国内价格飙升的溢出效应则是其通胀的主要诱因;巴基斯坦受特大洪灾影响,国内支出和各类进口支出大幅增加,政府不得不大规模举债,导致通胀飙升。

  (四)对外贸易逐渐恢复,但净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2010年上半年,南亚地区各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保持月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全年贸易规模已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世行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增加存货进程的逐步结束,南亚地区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该地区出口增长回落。同时,由于南亚各国对外贸易长期存在逆差,该地区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偏弱。2008-2010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因素分别为-1.5%、0.7%和-0.1%。

  (五)侨汇收入增长恢复,国内消费形势向好。侨汇是南亚各国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各国国内消费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据世行统计,2010年南亚地区侨汇额(按美元计算)增长了10.3%,较2009年4.5%的增幅有较大提高,这对各国国内消费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侨汇占各国GDP的比重看,尼泊尔最高为23%,排名全球第五;其它依次为孟加拉12%、斯里兰卡9%、巴基斯坦5.1%、印度4%。但从绝对数量上看,印度(550亿美元)和孟加拉(110亿美元)则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

  (六)私营领域资金净流入增加,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世行数据显示,2010年,南亚地区私营领域资金净流入(不包括官方资金)大幅增长18.4%,达到81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升至4%。增长构成主要是金融投资流入和短期贷款流入,两项占GDP的比重超过2.1%,该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0.8%的水平,凸显出该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对全球金融投资资金的吸引力。但同期该地区FDI呈下降趋势,占GDP 比重仅为1.4%,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2.2%的平均水平,与该地区较高的GDP增速明显不相称。世行认为,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能源供应短缺等因素是FDI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展望

  世行认为,随着金融危机冲击的逐渐淡去,南亚地区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渐退出;同时为了降低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水平、压缩外债规模,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将逐步趋紧,该地区经济增长前景将受此影响。

  (一)GDP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世行预计,2011和2012年,南亚地区GDP将分别增长7.8%和8.1%。其中印度分别增长8.5%和8.7%,除去印度其他国别合计分别增长4.3%和5%,其中巴基斯坦2.6%和3.8%,孟加拉6.1%和6.3%。

  (二)财政赤字预计将有所下降。世行预计,2011-12年,该地区总体赤字占GDP比重水平将分别回落至7.5%和6.9%。印度计划通过能源补贴改革等措施在2013财年将财政赤字水平由2009-10财年的6.7%降至3%水平;巴基斯坦、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都面临IMF贷款要求降低财政赤字的压力,目前都在酝酿国内税费改革措施。

  (三)总体通货膨胀水平前景不定。南亚地区通胀水平一方面将取决于各国的国内政策,另一方面还将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世行预计,若南亚各国财政货币政策的逐步回归正常,2011-12财年底南亚地区GDP缩减指数水平将可由2010-11财年的11.5%逐步回落致6.9%的水平。

  (四)公私部门消费增长将趋缓。世行预计,随着宏观经济政策趋紧,南亚各国公私部门消费将有所下降。2012-13财年,公共部门支出增长将由2010-11财年的9.1%下降为7%;同时,受侨汇增长趋缓等因素影响,私人消费增长也将由2010财年的7.5%下降至5.7%。国内消费趋缓,虽将间接导致进口增长趋缓,但仍将高于出口增长水平,导致净进口对经济增长贡献持续为负。

  (五)固定投资将有所增加。随着私营领域资金净流入增加、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拉动、斯里兰卡战后重建投入增加和巴基斯坦灾后重建投入增加等因素影响,南亚地区固定投资将由2010财年的10.3%增至13.3%。

  (六)外国直接投资有望上升。世行预计,随着外国对南亚特别是印度FDI流入增加,南亚地区2011和2012年私营领域资金流入(不含官方资金)将分别增长13%和11%,2012年有望强劲增长至1020亿美元,占GDP比重有望从2010年的1.4%上升为2.1%。2012年,外国对南亚金融股权类投资预计将从2010年的430亿美元下降至370亿美元的水平,侧面反映高收入国家财政金融刺激政策趋紧、对发展中国家金融股权投资投入下降的趋势。

  

三、风险

  世行认为,南亚各国目前最大的经济风险来自于两方面,一是通货膨胀,二是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方面,困难在于:2000年以来,南亚通胀率连年稳步上升,处于通胀预期高涨的通道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其国内商品价格产生持续的外部输入性压力。

  财政赤字方面,南亚各国普遍存在食品、燃料和化肥等方面的高额补贴,财政支出巨大;近期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给石油严重依靠进口的南亚诸国带来巨大压力。各国目前正在酝酿的提高财政收入、加强税收管理和征收、控制财政赤字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面临巨大政治压力和民意强烈反对,推进缓慢。

  紧缩的财政金融政策有助于改善通胀和财政赤字,但若把握不好节奏和力度,又将减少对基础设施改善、公共部门发展等支持力度,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如何找到政治上比较缓和、易于各派接受的经济改革政策,逐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努力改善经济结构,提高中长期经济发展能力,是南亚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

  [1] 南亚各国财年划分各不相同,为便于计算和比较,世行将各国近几年按财年提交的经济数据,按2005年美元汇率为基准,进行了日历年平均转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9 云南省驻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商务代表处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926号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 滇ICP备15001130号-2